《医学入门》:药之不及,针之不到,必须灸之。
《黄帝内经》:针所不为,灸之所宜。
《灵枢·禁服》亦云:陷下者,脉血结于中,血寒,故宜灸之。
《孟子》:七年之病,当求三年之艾。
孙思邈:若要安,三里常不干。【针而不灸,灸而不针,皆非良医也,针灸而不药,药而不针灸,尤非良医也。】
《医宗金鉴》:凡灸诸病,必火足气到,始能求愈。
《丹溪心法》:大病虚脱,本是阴虚,用艾灸丹田者,所补阳生则阴长也。
《名医别录》:艾叶苦、微温,无毒,主灸百病。
《梦岁日记》:五月五,四民踏艾草,悬门户上。
《荆楚岁时记》:采艾以为人,悬门户上,以禳毒气。
《扁鹊心书》:人之晚年阳气衰,故手足不能温,下元虚背,动作艰难,盖人有一息气在,则不死,气者阳所生也。故阳气尽则心死。人于无病时,常灸关元、气海、命关、中脘……虽未得长生,亦可保百年寿矣。【保命之法有三,艾灼第一,丹药第二,附子第三。】【医之治病用灸,如做饭需薪。】
《红炉点雪》:火有拔山之力,若病欲除其根,则一灸胜于药力多矣。【若能用心求得灸之,无病不能愈矣。】
《痰火点雪》:灸法去病之功,难以枚举,凡虚实寒热,轻重远近,无所不往。
古语云:家有三年艾,医生不用来。【一炷着肤疼痛即止,一次施灸沉疴立除。】【居家常备艾,老少无疾患。】【家有三年艾,郎中不用来。】【至艾者福,善灸则寿】【清明插柳,端午挂艾】【常灸足三里,胜吃老母鸡】
《东医宝鉴》:着艾一柱,如人丁壮之力,故谓壮。
《医宗金鉴》:不痛者毒浅,灸至知痛为止;皮痛者毒深,灸至不知痛为度。
《外台秘要》: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,令人气上眼暗。阳气逐渐衰弱,所以三里下气也。
《外台明堂》:凡人年三十以上,若不灸三里,令气上眼暗,所以三里下气。
《明堂下经》:热病汗不出,灸孔最三壮。
《针灸资生经》说:若要安,丹田(关元)三里莫要干。【凡溺死,一宿尚可救,解死人衣,灸脐中即活。】【凡著艾得灸疮发,所患即差,不得疮发,其病不愈。】
《千金翼方》:胃中热,灸三里三十壮。
《千金要方》中提出:非灸不精,灸足三里,称为“长寿穴”。【宦游吴蜀,体上常需三两处灸之,勿令疮暂差,则瘴疬瘟虐之气不能著人。】
《针灸易学》:灸疮必发,去病如把抓。
《备急灸法》:仓促救人者,唯灼艾为第一。
《宋史?太祖本纪》“太宗病,帝往视之,亲为灼艾。
《庄子》: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。
《神灸经纶》:夫灸取于人,火性热而至速,体柔而刚用,能消阴翳,走而不守,善
入脏腑,取艾之辛香做炷,能通十二经,走三阴,理气血,治百病,效如反掌。
《本草从新》:艾叶苦辛,纯阳之性,能回垂绝之阳,通十二经,走三阴,理气血,逐寒湿,暖子宫,以之灸火,能透诸经而治百病。
李时珍之父李言闻的《蕲艾传》称赞艾叶:产于山阴,采于端午,治病灸疾,功非小补。
《本草纲目》:凡用艾叶,须用陈艾,治令细软,谓之熟艾;若生艾,灸火则医伤人肌肤。
《博物志》:削冰令圆,举而向日,医艾承其影,则得火,艾故又名冰台。
《谴疟鬼》诗云:灸师施艾柱,酷若猎火围。(唐代韩愈)
《类经图翼》:凡蛇蝎娱蚁咬伤,痛势极危者,急用艾火于伤处灸之,拔散毒气则安。
《养生一言草》记载:灸治确为养生诀,年逾四十灸三里。施灸不为寒暑限,疲劳施灸为上策。小儿患病应施灸,胜似服药有神效。(日本--八偶景山)
《东医保健》称脐灸有“养丹田,助两肾,添精补髓,返老还童,祛病延寿”之功。(朝鲜--许浚)
《针灸真髓》:三里养先后天之气,灸三里可使元气不衰,故称长寿之灸。
勿与不灸足三里之人做旅伴。—日本谚语
艾草网免责声明:
1.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中国艾草网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中国艾草网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中国艾草网”。违反上述条款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2.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本网站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3.本网所展示的信息由买卖双方自行提供,其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。本网站不提供任何保证,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。
4.友情提醒:网上交易有风险,请买卖双方谨慎交易,本地最好是见面交易,异地交易请多学、多看、多问、多了解,网上骗术多种多样,谨防上当受骗!
5,本网刊载之所有信息,仅供投资者参考,并不构成投资建议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
6,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、地址不清稿酬未付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30日内进行,联系方式:13387535791 电子信箱: 502830485@QQ.com
相关阅读